人教版小学语文说课稿
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小学语文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人教版小学语文说课稿1一、说教材及学情分析
《钓鱼的启示》是人教版六年制第九册第四组的课文,本组教材围绕着“生活中的启示”选编了四篇文章,每篇文章都包含着深刻的做人哲理。《钓鱼的启示》是一篇论理型的文章,讲述了作者34年前的一天晚上和父亲去钓鱼,好不容易钓到一条大鲈鱼,此时正是离捕捞鲈鱼开放时间仅差两个小时,父亲竟让“我”把鲈鱼放回湖里,使我从中获得终生启示----那就是: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但是实践起来却很难。要是人们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课文是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记叙的,钓鱼过程中有大量细致入微的心理活动描写,启示部分的句子比较难懂又包含着深刻的做人道理。课文蕴藏的、倡导的道德品质都是现代社会所呼唤、现代人所必须具备的,如规则意识、如诚实守纪、如不为名利所惑等等。
《钓鱼的启示》设计在本册的第四组课文的第一篇,主要是检验一下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本教学设计基于“研究性阅读”模式,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养,是一种极具个性化的阅读课堂教学新模式。
五年级学生已经具有独立识字的能力,有一定的学习习惯和自己的一些学习方法,具有较强的表述能力,初步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钓鱼的启示》情节性强,语言质朴,含义深刻,学生爱读、能读,但不一定读得懂。幸好课文有直接点明文章主旨的重点句,教学中可以凭借这些关键词句,引导学生深入体会。首先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为文本中的人和事所感动,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然后要带领学生走出文本,联系生活实际,从生活这本特殊的书中有所发现,得到启发,感悟无私处事、诚实做人的重要。
二、说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学生能正确无误地认读20个生字,会写其中的14个字,掌握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生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按事情发展顺序一部分一部分地阅读。
3、通过朗读、默读理解课文内容,学生初步领会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的道理,从而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三、说重点、难点
1、本课的重点是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理解父亲为什么一定要“我”把钓到的鲈鱼放回湖里的原因。
2、本课的难点是理解本文中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感悟作者从这件事得到的启示,理解“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指的是什么?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上述教材及学生情况的分析,谈谈教学过程:
一、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梳理字词。
1、教师提问: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预设学生提问:为什么钓鱼会使人从中受到启示?会得到什么样的启示呢?)
2、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什么事?
3、指名分段读课文,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对个别学生不能准确理解的词进行指导,如“涟漪、小心翼翼、皎洁、乞求、不容争辩、诱惑、抉择、告戒”等。
(设计意图:从整体入手,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在朗读课文中理解和学会字词)
二、熟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心理
1、提示阅读:请用心读课文的钓鱼部分1—3自然段,边读边想:“我”钓到鱼时是什么样的心情?父亲是什么样的心情?(学生默读课文1—3自然段,划出相关的语句,并在重点词下打上重点号。)
2、在“我”钓到鱼时,父亲和“我”都很得意,而面对着到手的这条大鲈鱼,我们却没得意多久就面临着一个难题?(学生再读课文,讨论面临什么问题?预设:对这条鲈鱼是放还是留?)
3、面对这个难题,父亲的态度是怎样的?父亲做出决定是他的心情是怎样的?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得”字感受父亲态度的坚决,从父亲的一声“孩子”去感受父亲对“我”的温柔和深情,体会其矛盾的心理和实践道德的决心。)
4、组织交流:对于父亲的决定,“我”是一种什么态度呢?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学生梳理“我”的心理变化过程);“我”为什么不想放鱼?父亲为什么坚决要“我”放?从中可以看出父亲是个怎样的.人?(学生抓住主要词句总结“我”不愿意放鲈鱼的原因。在教师的引导下由父亲的动作、神态和语言感受父亲对“我”的教育和爱。)
(设计意图:把读书的时间交给学生,把读书的权离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品味,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的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5、启发思考:“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这里的“鱼”是指什么?作者最后对父亲的行为会怀着怎样的感情?(学生讨论理解“诱惑人的鱼”的特殊的含义:荣誉、权利、名利等吸引人的、让人喜欢的事物。体会到父亲的管教让“我”有了抵制诱惑的能力,作者对父亲肯定会心存感激。)
三、拓展延伸,深入体会
拓展: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形形色色的诱惑,这时你会怎么做?(学生思考问题,交流自己的看法,明确在具体事件中所体现出的道德的“是”与“非”。)
(设计意图:语文课不仅仅局限于教给学生某种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凝聚着作者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情感、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成为他们精神世界中最深层、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
四、说板书
钓鱼的启示
钓鱼 得意
急切
放鱼 乞求、委屈、难受
无奈、依依不舍
获得启示 感激
合村小学
张富财
人教版小学语文说课稿2各位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要说的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的第6课《花瓣飘香》。
这是一篇洋溢着浓浓亲情的课,它通过一个小女孩摘花瓣送给生病的**的事,赞美了小女孩爱惜花草,体贴**的美好心灵。十年教书,百年树人。作为我们教育者,怎样去塑造孩子们那还不成熟的心灵,不但要言传身教,通过课文学习而授之于理,也是一个很好的教育途径。《花瓣飘香》具有极强的感染力,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花瓣飘香》这是一篇叙事的记叙文,全文共十一个自然段,依循事情发展经过,以“花开→摘花瓣→谈花→送花”为线索,层层叙写,引人入胜。也是按时间的不同分为四个部份。
第一部份(第一自然段):写我家 ……此处隐藏30106个字……,特别在教师的语言上,提问应该更加准确,引导应该更加到位等。再有,教师还应该丰富知识积累,提高文化底蕴,这样可提高教师随机应变的能力。在教学机智方面,还要不断地进行实践探究,善于捕捉课堂生成,深度训练。
人教版小学语文说课稿15一、课本阐述:
《麦哨》描写了盛夏时节乡下旷野里即将丰收的情形和孩子们在其间玩耍嬉戏的情况。这一是篇文质柔美的课文。一是意境之美:文章为我们显现了一幅儿童在故乡高枕而卧玩耍的高兴局面,让我们感觉到故乡风景的感人,故乡生存的满意。其二是语言之美美:文中用了排比、拟人、比喻等修辞伎俩,很多语句都值得门生去咀嚼积聚;首尾呼应,两段表达相近意思却用了差另外说话。可以大概使门生在领会语言美的底子上感觉到故乡生存的美,引发了他们向往大天然的情绪。于是本文是熏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语感,丰富他们语言艺术。
二、学情分析:
我们都知道,由于听力障碍,聋哑学生语言相对比较贫乏,阅读理解能力相对与同年龄的来说差距比较大。再加上本文描写的乡村孩子淳朴、自然、欢快的田园生活,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距离比较远,因而体会其中的情趣也比较难的。在教学中,要从弥补缺陷出发,从发展学生语言的角度去考虑。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重在综合,它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审美情趣,思想道德,思想品质,学习方法习惯的融合。”据此,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三、知识目标:
1、学习认识8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作者丰富生动的语言,感受乡村孩子淳朴自然,欢快清新的童年生活。
3、积累文中的优美语言。
四、能力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能结合对文本的理解,展开想像,感悟出乡村生活的欢快、柔美。
五、情感目标:
感受乡村孩子淳朴自然,欢快清新的童年生活。陶冶情操,激发学生向往大自然的情感。
其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丰富生动的语言,感悟乡村生活的欢快、柔美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而让学生体会乡村生活的欢快、柔美,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生活向往的情感又是本课的难点。为了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我采用多媒体课件作为辅助教学工具,补充了一些美丽的乡村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
结合以上分析,我预设本课用三个课时完成教学任务。第一课时,学习生字新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第二课时,学习课文,感受语言之美、意境之美。第三课时,巩固知识,升华情感,完成练习。
首先我简要说说第一课时的教学设想,本节课我打算从以下几个环节来完成教学任务。
一、实物导入,理解课题。
由于学生没有见过麦哨,而且对于聋哑学生的来说直观形象的.实物能够帮助他们理解,加深印象。所以我在直接明确题目,让学生用“麦”和“哨”分别组词后,出示一些麦杆,让学生知道麦哨就用麦杆做的哨子。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聋生的朗读有时候是比较盲目的,有的就是为了读而读。为了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我设计了:“让我们在这麦哨声中,走进文本,去听听这是怎样的声音?”“在这哨声中,你看到了怎样的情景?”两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边度边思考,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三、读通课文,学习新字词。
指导学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相机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通过比较,举例说明,组词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生字词的含义。学会“和”“应”两个多音字的词义及运用。
四、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条理。
引导学生再次默读课文,说说课文几次写到了麦哨声。然后朗读比较,体会省略号的含义和两段文字不同的措辞。
下面我具体讲讲第二课时的教学设想。
这一课时要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感受意境之美,品味语言之美,在“欢快、柔美”的氛围中陶冶情操,产生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这一目标,这堂课我围绕“读—说—抒—写”进行教学,力求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他们的思维,提升他们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主要从以下几个环节组织教学,完成教学目标。
一、复习回顾,走进文本。
上课伊始,我用“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麦哨的声音是什么样的吗?”“这声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感受?”两个问题,引领学生回顾知识,走进文本。导出“欢快、柔美”两个中心词,并让学生学习一、二两个小节。
二、图文结合,感悟意境之美。
紧接着我让学生说说“欢快”“柔美”的词义,然后自由轻声朗读3—6小节,去乡村的湖畔、田野、湖边走一走,找一找哪里还能读到欢快、柔美的感觉。在交流学习课文内容时,我引导学生抓住“白、彩、红”以及“鹅黄嫩绿、金黄、黑白相间”等一些表示色彩的词,来感受乡村孩子的闲暇、欢快,即将丰收的欢快以及田园的景色的柔美。同时补充一些田野风光的图片让学生欣赏,让学生加深印象,感悟意境之美。这种借助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可以深入浅出地化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具体,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缩短学生认识过程。
三、品读赏析,体会语言之美。
为了让学生对文中的语句有更深的理解,培养他们的语感,帮助他们积累和丰富语言。在通读3—6小节后,我又安排了细读品味的环节。让学生再来读一读,并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和段落多读一读。想想这个句子的意思,说说你喜欢的理由。然后组织学生交流,主要从“那一张张红扑扑的脸蛋,蒙上一层晶莹的细汉,犹如一朵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金黄的油菜花谢了,结出了密密的嫩荚;黑白相间的蚕豆花谢了,长出了小指头似的的豆荚;雪白的萝卜花谢了,结出了一捧捧的种子。”“每根麦秆都擎起了丰满的穗儿,那齐刷刷的麦芒,犹如乐谱上的线条,一个麦穗儿,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这些句子中,学习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在一次次的朗读中,品味语言的美。
四、小结全文,升华情感。
最后学习7、8两个小节,让学生说说“是谁又吹响了那欢快、柔美的麦哨?”为什么这哨声是如此的欢快、柔美?总结出:是这闲暇的生活、即将丰收而美丽的田野让这哨声如此的欢快、柔美。然后再让学生来学一学“呜卟、呜卟……”的麦哨声,一同来感受。
五、课堂延伸,走进乡村。
为了更好的弥补缺陷,发展聋生的语言,聋校的语文课堂,应该有它的侧重点,那就是写作的指导。所以为了升华本文的中心思想,让学生感受乡村孩子快乐的生活。我在最后安排学生观察课文的插图,把孩子们在湖边嬉戏、玩耍的情景写的再具体些的小练笔。
六、作业安排:
1、熟读课文,摘抄文中柔美的文句
2、结合学习要领,自主阅读《可爱的草塘》一文
板书计划
结合学习语文的特点,在板书上我力图表现出语文可读性,读写训练的落实,结合人文性的讲授思绪,故而结合现实策划了这个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