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法》教学设计

时间:2024-07-13 20:22:51
《加法》教学设计

《加法》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加法》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加法》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人教版教材一年级下册第74页例3及相关练习

教材简析: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以及能解决简单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这些学习经验为小括号的学习提供知识基础。本课以生活情境“剪五角星”引入,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提出数学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发认知冲突,引出小括号,并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用小括号,感受学习小括号的必要性,理解小括号的意义。同时小括号的出现可以增加式题的变化,提高学习兴趣,进一步掌握运算顺序。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探索过程,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掌握运算顺序,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

2.让学生经历“创造”小括号的过程,让学生充分感受引入新符号的必要性。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带来乐趣。

教学准备:课件、五角星学具。

教学重点:理解小括号的意义,体会小括号的作用,会计算带有小括号的算式。

教学难点:理解小括号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生活引入

课前准备:班级将选拔运动员参加学校运动会,在前一晚布置学生回去完成两项体育项目自测:1分钟计时跳绳和20米行进托球。

教师:昨天两项运动完成情况怎样,谁来说说。

学生汇报,可能会出现:

(1)我是先进行一分钟跳绳()下,再进行托球练习。

(2)我是先进行托球练习,再进行一分钟跳绳的,我跳了()下。

教师给予肯定,并小结:虽然这两项运动大家完成顺序可能不同,但都很好完成布置的任务。

【设计意图:通过身边熟悉事例,在谈话交流中让学生初步感知顺序不同,达成效果是相同的意识,为理解运算顺序积累感性生活经验。】

二、探索新知

(一)创设情境,提供研究的素材

1.读懂情境,了解信息

教师:为了鼓励同学们积极参加运动,老师想请欢欢和乐乐剪一些五角星送给学生。

(课件呈现教材第74页例3情境图。要求动态演示,先出示10个五角星,再出示主题图,主题图中的两位小朋友分别是欢欢和乐乐,对话内容依次出现。)

引导学生观察。

教师:从图中你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汇报交流。教师要引导学生完整表述信息内容:原有10个五角星,先剪掉2个,再剪掉3个。

教师:你能根据获得的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根据学生提出的数学问题板书(课件出示):还剩下几个五角星?

教师:请同学完整把条件和问题完整说一说。

教师:我们今天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你有什么好的方法来解决?

【设计意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己去找已知条件和提出问题,培养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本课是学生初次研究运算顺序的知识,生活情境的支撑为学生提供新知研究的素材,课件的动态演示,为理解运算顺序奠定基础。】

(二)分析问题,初步形成策略

1.动手操作,直观感悟

(1)摆一摆

教师: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五角星或学具代替,摆一摆情境中的条件和问题。

学生活动。根据自己的理解用学具摆出问题。摆好后,与同桌交流你的方法。

(2)说一说

汇报交流。教师请一名同学利用老师提供的五角星在黑板上摆一摆。

2.分析研究,确定思路

预设情况:

方法一:

方法二:

方法三:

交流学生的作品,在分析比较中巩固对问题的理解。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对五角星的摆一摆,再现问题情境,直观了解剪五角星中两次操作,巩固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初步确定了解题思路。为符号表征过程中顺序理解的奠定了基础。】

(三)认识“小括号”,理解意义

1.旧知解决,引发认知冲突

教师:要求“还剩下几个五角星?”你打算怎么解决?试着在稿纸上列式子。

教师补充:你能用不同的算式来解答吗?

汇报交流。可能出现解决的方法有:(课件出示)

(1)先用总数减去2个,再接着减去3个。

10–2–3(师板书)

教师追问:这道算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先算减去2个后剩多少,再算又减去3个后还剩多少。

继续板书计算结果。 10–2–3=5(个)

(2)我是先算一共减去多少个,再算还剩下几个。

2+3=5(个)10–5=5(个)(师板书)

(3)我是用一道算式来解决的。

10–2+3

2.分析算式,感受“小括号”的必要性

教师板书算式“10–2+3”

组织学生思考并讨论:10–2+3这样列式行不行?

引导学生计算,让学生发现结果与实际剩下的个数不符。

可能会有学生反馈:,如果这样列式,就要按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计算,就必须先算10–2=8,再算8+3=11,结果就不对了。

3.创造“小括号”,理解意义

教师:这道题,如果要先算加法,你有什么好的办法?同桌之间商量,能不能想出一个好办法来?

学生讨论,师生共同分析。得出:添加一个记号,说明算式中要先计算“2+3”。

同桌合作,尝试创造。

汇报交流,请学生上来板演。预设情况有:

(1)加一个框框:

(2)加一条横线:

(3)加一个圈圈:

(4)加一个():

教师肯定学生创造这么多的表达方式,对于这么多的方式,说说自己什么感受?

学生说感受,可能会说:方法很多,杂又乱。

教师分析小结,引入小括号。

4.认识“小括号”,感受符号化思想

(1)认识小括号。

教师:同学们的创造都有价值,但我们是否应该选用统一的,简洁的符号,来表示先算的“2+3”呢?刚才有同学的想法与数学家们想法一样。创造出“()”,我们叫它他小括号。表示小括号里面的算式先计算。(课件出示小括号的写法,加重颜色,动态闪烁)

(2)小括号的写法和读法。

如:将学生创造的第(4)个算 ……此处隐藏17400个字……法计算的问题吗?

生1: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

生2:参加活动的女生一共有多少人?

生3:跳绳的男生和踢毽子的女生共多少人?

生4: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师:同学们真是有心的孩子,提出了这么多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如果要求跳绳的有多少人?该怎样列式?

生:28+17(师将算式板书在黑板上。)

师:还有不同的列式方法吗?

生:还可以用17+28。(师也板书算式。)

师:口算一下,28+17等于多少?

生:等于45。

师:17+28又等于多少?

生:还是45。

师:这两个算式结果怎样?

生:结果相等。

师:可以用什么符号把这两个式子连接起来?

生:结果相等可以用等于号连接。

师:对,用等于号,表示两边的结果相等。(板书:=)

师:请同学们先仔细观察这两个算式,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板书:观察)

师:能不能把你的发现跟同桌交流一下?

师:交流得很好,肯定有了重要的发现!能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吗?

生1:我发现28+17与17+28这两个算式中,加数的位置相反,可是结果是相等的。

生2:我也发现了,加数的位置交换了,但和没有改变。

师:同们学发现“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可刚才你们只是通过对一个例子的观察得出这样的猜想。(板书:猜想)

师:这个猜想正确吗?我们必须通过一些例子来验证才知道。(板书验证)

师:你们还能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来吗?

生:能!(师板书例子)

师:同学们举出的例子可真多呀,这样的例子举得完吗?

生:举不完。(师在学生的举例后画上省略号。)

师:观察我们刚才所举的例子,每组的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

生1:加数的位置不同。

生2:也可以说是交换了加数的位置。

师: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呢?

生1:两个加数都相同。

生2:还有和也相同!

师:通过这么多例子的验证,证实了我们的猜想怎么样?

生:正确!

师:(故作疑惑,拖长声音)那会不会出现两个数相加时,交换加数的位置,和发生变化的情况呢?你们能举出这样的例子来吗?

师:举不出来吧。其实不光是你们举不出来,老师为了想这样的例子,可是冥思苦想了三天三夜,举不出来;我又发动全校的数学老师去想,结果是,仍然举不出来。

师:下面就请我们的小记者去采访一下听课的老师,请听课老师帮忙举一个这样的例子。

师:采访完了吗?哪个记者报导一下?

师:这样,从正反两方面,更加证明了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

师:现在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了?(板书:结论)

生1:两个数相加时,加数的位置变了,但和不变。

生2:在一个加法算式中,如果把两个加数的顺序变换,和还同原来一样。

生3:两个数的和不会因为加数位置的改变而发生任何变化。

师:同学们的发现是加法运算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规律: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根据这个规律的特点,你想给它取个什么名字?叫什么律?

生:加法交换律(板书:加法交换律)

师:刚才大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了加法交换律,其实,还可以用更特别的形式来表示,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表示吗?

生回答。

师:你们的表示形式真丰富,也非常有创意,如果用字母a和b分别表示两个加数,如何表示呢?

生:a+b=b+a

师:其实我们在以前的学习中就已经应用过了加法交换律,你们还记得吗?瞧:

《加法》教学设计15

教材分析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24页的内容,课本第28页练习五第一题

学情分析

这一内容的学习是在学生认识了1至5各数,掌握了5以内数的顺序及各数的组成等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学重难点

知道加法的含义。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演示,使学生知道加法的含义;能正确读出加法算式;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有许多问题要用加法来解决。

2.通过学生操作、表述,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3.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教具准备:幻灯片、彩笔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引导学生从1数到5,再从5数到1。

2.出示数字,读数。

3.按顺序填数:

()3()5。

二、探究新知

1。引导观察,感知加法的含义

(1)电脑演示,让学生感知到:3个红气球与1个蓝气球放到一起。

(2)学生之间交流感受与体会。

(3)教师说明3个红气球和一个蓝气球放到一起,把3个红气球和1个蓝气球放到一块儿就是合起来的意思。(教师边说边用手势表示合起来)

2。学习加法算式

(1)由气球数量抽象出数字3和1。

(2)教师说明:把3和1合起来,在数学上我们用符号“+”来表示,教师板书“+”。

(3)引导学生数一数合在一起是多少?用数字几表示?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板书“=”,并在等号后面写上4。

(4)教师进一步说明:把3和1合起来,用加法计算。(板书:加法)

(5)读加法算式。

教师范读,同桌互读,学生自己读。

三、巩固梳理,拓展应用

(1)加深体会加法的含义。

完成课本第24页的“做一做”。

教师出示课本第24页的“做一做”的图,请学生根据每一幅图说一说对应的算式所表示的含义。

(2)联系生活,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加法的例子。

(3)课本第28页练习五第1题。

先让学生观察图,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图的意思,然后将算式补充完整。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加法

3+1=4读作:3加1等于4

加号

教学反思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与小学数学地内容相联系有很多,借助学生司空见惯地实例,并适当地加工。一方面可以引发学生地兴趣。另一方面为学习探索新知识,提出了思考空间,可以培养学生探索地情趣。因此,在本节课中借助气球图寻找加法,同时,从身边找加法,使加法在生活情境中渗透,注重了口语说话训练,初步渗透了加法应用题地结构,但不足之处也使我深思,既然把加法从生活情境抽象出来,也用于生活情境图,但这都浮于表象,为何不借助学生联想回归于数学地抽象,如:看到3+1=4你联想到了什么?使学生更加理解加法地含义,同时,也为学生初步解答加法应用题奠定基础。

《《加法》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