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郑振铎教学设计

时间:2024-07-13 20:11:08
猫郑振铎教学设计

猫郑振铎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猫郑振铎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猫郑振铎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一、掌握本课生字、生词,弄清“枝折花落”和“屏息凝视”两词中多音字的正确读法。

二、阅读课文,了解猫长大后和满月时的特点,并运用朗读与想像相结合的方法深入体会满月时小猫的天真可爱。

三、借助课外阅读,品读课文内容,感受老舍先生的爱猫情怀,激发学生对小动物的喜爱和勇于创新的激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铺设情感。

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麻雀》,让我们感受到动物身上那种和我们人类同样伟大的母爱;学习《雪猴》《鸟情》,我们又感受到人与动物朝夕相处建立起来的深厚感情;今天,我们依然要走进一个由“情”编织的世界,去读读老舍先生笔下的“猫”。

二、用心读文,整体感知。

1.读文解难: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注意把难读的字找出来。

(通过查字典,结合语境,重点弄清“枝折花落”“屏息凝视”中“折sh锓屏bǐng”的读音。)

2.初识内容:

你觉得老舍先生家里养的是怎样的`猫?

(学生各抒己见,将猫的各种性格一一谈出,暗含“性格矛盾”之处,利于老师进一步启发。)

3.理清脉络:

老舍先生到底写了几只猫,出示两幅挂图。

文中哪部分写了长大后的猫?哪部分写了满月时的小猫?

(学生从文到图再到文,自然理清了文章脉络。)

三、情趣激发,自选内容。

两部分中,同学们想先学哪部分?

(自由选择,统一想法——学习“小猫”部分。)

四、品读想像,情感共融。

1.读读想想,小猫满月时有什么特点?你还能从文中感受到什么?

2.遇到印象深的或感受深的句子,不妨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一下。(学生或读中体会感情或在书上点注或想像文中片断。)

3.小组交流。

4.品读想像,激发学生爱猫之情。

①小猫玩鸡毛、玩线团的情景。

②小猫抱着花枝打秋千的情景。

5.欣赏“养花”片断,体会老舍爱猫的情怀。

①出示“养花”片断,谈谈感受。

“养花”片断——我得天天照管他们,像好朋友似的关心他们。一来二去,我摸着一些门道:有的喜阴,就别放在太阳地;有的喜干,就别多浇水。摸着门道,花草养活了,而且三年五载老活着,开花,多么有意思呀!

②对课文此部分中哪些句子有感触?(读一读)(从“爱花”之感深到“爱猫”之情切。)

③想像表演,体会至深:试想一下,老舍先生面对他钟爱的花,又面对破坏了花的那么天真可爱的小猫,会是什么样子?

6.师生共读此段。

7.感悟写法:为什么读着老舍先生的文章,我们的心理涌出了这么多的情感?为什么读着老舍先生的文章,我们的脑海中涌现了如此丰富的画面?为什么老舍先生将大家熟知的小猫写得这么生动有趣?

(学生小结:仔细观察,充满爱心。)

五、欣赏精品,激励共鸣。

1.现代大作家冯骥才也曾写过一篇类似文章《珍珠鸟》,和老舍先生的《猫》有异曲同工之妙,想欣赏一下吗?

2.其实,不论是大作家,还是我们普通人,都有过与小动物朝夕相处或亲密接触的经历,只要我们像老舍先生那样仔细观察,充满爱心,我们也一定能写出同大作家一样精彩的文章。

3.课后观察一种小动物,写一篇观察日记。

猫郑振铎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三只猫的特点。

2.品味细节,体会作者的情感。

3.培养学生平等对待、关爱、善待生命。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猫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种小动物。很多家庭因为猫惹人喜爱而养它。郑振铎先生家也曾养过几只猫。今天,就让我们去聆听一段生动感人的养猫的故事。

二、预习检查

1.朗读课文,读准生字词。

污涩()怂恿()蜷伏()惩戒()怅然()

诅骂()红绫()..

2.作者介绍。(1分钟记忆黑色字体)

郑振铎(1898-1958),福建长乐县人。现代作家、文学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全国作协理事等职。1958年10月率中国文化代表团前往阿富汗等国进行友好访问时,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历史参考图谱》《中国俗文学史》《欧行日记》《海燕》《山中杂记》等。

三、默读,感知文意(默读注意事项)

(1)、请用一句话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

默读要求:1.不出声。2.不指读、不倒读。3.一分钟不少于500字。全文大概2500字左右,所以给大家五分钟时间带着这个问题快速默读文章。

(2)、文中写了三次养猫的经历,这几只猫有什么不同?(比如从来历、外形、性情、在家中的地位、结局、我的感情等方面来找。)

第一只猫第二只猫第三只猫

来历:

外形:

性情:

地位:

结局:

我的感情:

(这位同学的思路很清晰,你能不能把第一只猫用自己的话介绍给大家。)教师小结:从以上表格可以看出,作者和家人对三只小猫的感情是不同的。

四.品读,体会情感

有一位表演艺术家说,人的喜怒哀乐,连最微妙的情绪,都可以通过声音表达出来。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写了三只小猫,却有三种感情。请从文中找出体现“我”和家人对小猫态度的语句,并借助你的声音读出作者的情感。(在组内试读并说明理由。)

教师小结:很明显,我和家人对第三只猫的感情与前两只猫形成了一个鲜明地对比。那么在本文中,我究竟想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五、悟读,感受哲理

作者在文中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感情?(请在文中找出相应的段落。)

六、教师小结

在这篇文章中,不仅是描写了猫的外形、动作和神态,同时运用比喻等修辞,生动形象地体现出猫的活泼、可爱,而最使我们能刻骨铭心的记住这三只猫的`原因,其实是因为作者融入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古人云:感人心者,莫乎于情。所以,在这节课上,我们学到了如果我们再描写动物的话,不仅要描写它的特点,更应该注入自 ……此处隐藏18787个字……。这些“不知名的”是什么?人性中的丑陋、阴暗面,自私,残暴,地位等等。这样一想,文章的情节被打通了,文章的理解也更加顺畅了。这堂课,我们就来找这些“不知名”的东西,就来思考“我们所爱的东西”,作者写作的目的就从这里亮堂开来。

四、几只猫?

文章写的是养猫的事情,但标题不是“养猫”,是“猫”。

本来文本写的是“我”和四只猫的故亊。 “可是,绝大多数的老师却只讲前三只猫,好像文本中就没有第四猫一样,这说明我们语文教学文本解读问题是不小的。因为不讲第四只猫,就证明没有读懂这文,极大地流失了《猫》文的审美趣味和价值,尤其是不能将此文上升到更加“有用”的境界。”(徐江《不能忽略第四只猫而且是“黑猫”》)徐教授说:“一个语文老师需尝试锻炼之,给初中生作出上述归纳以薰陶学生,使他们对文本内涵有升华性认知,为进入高中作操作性归纳打下基础。语文阅读所谓“感悟”者,此之谓也。当今阅读教学效果低下,老师少此意识、少此能力是重要原因之一。”这里的“尝试锻炼”,很让人感动。只为考试而教学的教学,最后必然只有一个冰冷的分数,而为语文能力为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生命质量而展开的教学,奠定的才是人生的基础(包括分数)。小说(或者就说散文),要读出更多的意蕴和深刻,教学,要让学生在文字中折腾?作者隐喻在文本里的是什么,猫仅仅是猫吗?

小说要展示的是社会百态万象世相。

三妹最爱猫,我呢,也“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一二小时的光阴,那时太阳光暖暖地照着,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可第三只猫丑,难看,三妹“对于它,也不加注意”,这就不是真爱猫的真爱生命的人。而“我”的棒喝,“妻子”的怒骂,陌生人顺手抱走第二只猫等等,都足以证明人性中的负面因素。我们咒骂着抱走猫的人,却用自己的冷酷残暴和武断毁灭着一只猫。若不好好拯救,走出怎样的心灵污泥,我们未来的遭遇又何尝胜过那只死在屋脊上的猫?至于张婶,她最没地位,最是可怜,“默默无言,不能有什么话来辩护”,她自己不就是那只任人咒骂的可怜的猫吗?可是她,也“向来不大喜欢”比她更低一级的猫。这就是“我们”,“我们”也是猫!

五、我的教学设计——xx

1、三次养猫的共同点是什么?(亡失,难过)——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这个设计,有很强烈的阅读意识。既考量整体阅读,又需要归纳比较。

2、找出三次“难过”的语句,从“更”“比”字的鉴赏中感受“我”的心情和文章的主要写作手法。

①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可怜这两个月来相伴的小侣!当时只得安慰着三妹道:“不要紧,我再向别处要一只来给你。”

②我也怅然的,愤然的,在咒骂着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

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③我心里十分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

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

至此,我家永不养猫。

——“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你证明能看出“更”难过?“比”又说明什么?

(天灾——人祸——己过,“一缕酸辛”“只得安慰”“也”——“也”“好久”——“十分难过”“良心受伤”“永无”“永不”)

“更”——文章的重点在第三只猫上,“比”——文章的主要写法是对比。

我很喜欢这个设计,很轻盈,又很厚实,文章的结构、重心、感情和手法,都在其中。我为自己点赞!

3、读第三只猫的语段,思考:是什么因素导致我妄下断语?

——阅读小说,就是要利用主问题挑起理解争端,多角度涵盖文本的内容和思想元素。这是我这堂课的最重要的问题,集中在第三只猫上,不去做三只猫的外形、习性、来历和地位等的比较(这些比较就是零零碎碎的寻找,缺乏思考深度,学生肯定找得出)。教学,要有聚焦点,要有发力点。课堂,是我们展开阅读碰撞的课堂。

哪些因素呢?我想学生的回答有:猫的“凝望”(作案动机),猫的“好像”吃着什么,猫畏罪潜逃,现场鸟的死状,张婶的无言,妻子的咬定……(教学中,果然是这里呈现高潮,学生的解释多角度)

学生容易忽略的是猫的被厌恶,这点其实很重要。它的“若有若无”,被人“不大喜欢”“觉得难看”,还有主观上的不改变自己不进取,“仍不改”,都为故事情节的推进设下伏笔。而这一点又可以回到猫的本来特点上,很自然地和前两只猫比较。

这样,“于是猫的罪状证实了。大家都去找这可厌的猫,想给它以一顿惩戒”。怎么理解“于是”中的情感?语言品味,感悟文字温度,在语言文字中寻找作者隐藏的东西。

这样,借这个主问题,把教学引向重点,又充分发挥学生的阅读个性,关键是落实文中语言,回答要有文本依据。同时,这一部分文字中,多个人物的语言神态等描写非常精彩很见性格,要引导学生反复读好,读出人物的特征为后面文本主旨理解做好铺垫。

4、猫死了,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那猫一定也有要说的,如果你是那只猫,你想说什么?——小说体验阅读,为主题解读蓄势。

5、第三只猫死了,按“我”的话说,“怅然的,愤然的,在咒骂着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夺走的是猫所爱的什么?“不知名的”又是什么?

——这里,开始为深化理解做思考了。“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良心的背后,什么在失去?这个问题指向很深。

——生命,猫死的是生命,但所爱的也被夺去了:尊严,平等,自由,价值,诉说和辩护的权利……不知名的是什么?是棍棒,是怒斥,更是我们人性中的凶恶、冷酷、残暴和阴暗等等。这样一思考,我们就慢慢地走向《猫》最要诉说的人性和生命观。

6、文章还写到几只猫?

——黑猫逃走了,但逃不脱它的命运。张婶呢?我们呢?我们何尝不是这个世界中的渺小的猫?反思,才能真正感受到“生命的新鲜和美好”,才能发自内心地去尊重每一个生命。夏目漱石《我是猫》说:“得来不易的机会,会让所有的动物去做原来不喜欢做的事。”没有人是孤岛,无数的远方和行人都和我们有关!这个问题是一个借力打力的问题,源于文本,又进入现实,这就是文学给我们的力量!我努力想奉献给学生们的,”是我们对他们鲜活生命体的关爱,是他们在成长中应该获得的,在未来生活中应该具备的一些语文素养。“(xx老师语)

附:课文是昨天晚上八点才知道的,以前从未教过这文章,毕竟在高中。时间紧,难免粗浅,但确确实实有我语文思考的印记。教完后,觉得“如果你是那只猫,你想说什么”这一小说体验式的阅读可以删去,直接奔到“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这一环节,并且在“生命”提示后,追问“猫除了生命,还有什么所爱的东西被夺去了”,这样课堂又会在思考阅读后掀起又一个高潮。《猫》真是一篇好文章,我相信我能教出更美的它来!——xx

《猫郑振铎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