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之歌教学反思

时间:2024-07-13 19:55:06
春之歌教学反思

春之歌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春之歌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春之歌教学反思1

《丰收之歌》这一课是通过歌曲的演唱、听赏、分析来引起学生参与音乐活动、自主学习和探究音乐的兴趣,在体验中感悟音乐。为了实现教师“在音乐课堂中探求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内部思维过程”的追求,应不满足于课堂表面的“平易”和“流畅”。在设计这一课时,我启发、引导、讲授、情境创设、讨论、表演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愿望,使学生的参与变被动为主动。在教学中,我有如下体会:

一、注重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的演唱、创编、表演实际上是一种艺术再创造活动,没有自己的感受,没有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是难以表现出真实情感的,只有激发学生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学习情绪,教学才会取得最佳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我除了让学生自己找出演唱时的不足之处外,还让他们自己拍击节奏、创编各种形式的表演,让大部分学生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鼓励学生产生自信。

二、注重平时积累

现今音乐课乐器进课堂,我校选择了竖笛,本课我把竖笛用了进去,使学生的学习有了发挥之处,以便以后更认真、主动的学习。

三、不足之处

经过全面回顾和反思后可以看出,课上有些活动的时间安排太紧,以致学生创作时间不够充分,有些还是教师帮助才能完成,这和学生平时缺乏基本素质训练也很有关系。另外,少数学生主动参与兴致不高,没有完全做到全体都参与,令人遗憾,可见要整体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确是任重道远啊!

春之歌教学反思2

这节课是人民音乐出版社二年级第二学期第一单元,主要教学内容欣赏乐曲《春之歌》。《春之歌》选自门德尔松的钢琴独奏曲集《无词歌集》。乐曲为A大调、2/4拍、用三部曲式写成。从A段这一清新、流畅的旋律中,我们能体会到那种春意盎然的意境和心旷神怡的感情:B部分是从A段主题发展而来。乐曲进入第三段后,前面两个主题再现,经过下行模进,在力度上越来越弱,尾奏中,还加了许多装饰音:最后,乐曲在安详的气氛中结束,这种弱处理手法,给人以余音缭绕的感觉,充满了诗情画意。

本课通过欣赏《春之歌》,了解门德尔松和无词歌。以感知情绪为先导,通过演奏、哼唱、表演等形式感受《春之歌》歌唱性的旋律,体验音乐作品中的春天美景。

在充分发挥学生想象能力下,合理运用音像资料,丰富课堂、拓展视野。在本课中用丰富的音像资料,让学生了解《春之歌》以及其优美的旋律带给人们的视听享受,从而知道门德尔松的音乐成就。

音乐欣赏重在对音乐作品的想象和理解,所以从情绪感知出发,通过各种音乐实践活动,运用已经掌握的课堂乐器演奏技巧,与校本教材相结合,鉴赏音乐作品,学生能很容易地记住主题旋律、得到成功的喜悦。

春之歌教学反思3

《树之歌》是一首介绍树木特征的归类识字儿歌,描写了杨树、榕树、梧桐树、枫树、松树、柏树、木棉、桦树、银杏、水杉和桂花树等11种树木,表现了大自然树木种类的繁多。

这首儿歌篇幅短小,读来朗朗上口,容易记忆,而且洋溢着浓浓的情趣。所选的树木也具有代表性,比较贴近儿童生活,是一篇很好的学习题材。

教学时,我在引导学生熟读儿歌后,让孩子们圈出儿歌中的树木名称,然后与插图进行一一对应,由这些表示树木名称的词语引出今天要学习的生字“梧、桐、枫、松、柏、桦、杉、桂”,再利用形声字的构字规律,将同偏旁的汉字进行归类识字。并有意识地让学生模仿《树之歌》说一说。比如“杨树直,榕树茂,柳叶弯弯像眉毛。”“榆树高、槐树壮,梧桐树叶像手掌。”“石榴开花红似火,桂树花开十里香。”激发了学生的说话热情。最后指导学生写小诗,展开丰富的想象,培养孩子的想象能力,让孩子们人人成为小诗人。再重点指导朗读,达到熟读成诵。所以以朗读儿歌的形式贯穿整个课堂,让学生在读熟儿歌的基础上学习生字,了解汉字。

这节课的不足之处是:

在教学中,我重在识字方法的引领和识字兴趣的激发,但是还没有达到预期的识字效果,这有待于我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春之歌教学反思4

《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是一篇童话故事。小燕子真是一个好孩子,在妈妈的耐心启发下,它观察的一次比一次认真细仔细,每次都有新的发现。终于了解了冬瓜和茄子的不同特点:冬瓜大,茄子小;冬瓜是绿的,茄子是紫的;冬瓜的皮上有细毛,茄子的柄上有小刺。这篇童话将“只有认真观察,才能了解事物的特点”这一道理渗透在课文的字里行间。

这篇文章浅显易懂,我指导学生用读一读,标一标,圈一圈,画一画等方法来读懂课文,了解课文隐含的道理。分角色朗读更是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在找出小燕子的三次发现后,我对同学们说:“小燕子经过三次仔细观察,发现了冬瓜与茄子的不同点。老师相信你们比小燕子更认真、更仔细。请仔细观察,你还发现冬瓜与茄子还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同学们的发现出乎我的意料啊,大家纷纷说:“冬瓜的花是黄的,茄子的花是紫的”“冬瓜的叶子象手掌,茄子的叶子比较长”“在吃冬瓜的时候要把里面的瓤取出来,而茄子可以整个吃”……

这节课大家学得很认真,每一位同学都像是聪明伶俐的小燕子。孩子们始终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兴高采列地读,认真地观察,积极地表达,下课铃响以后,还有很多孩子嚷嚷着:“老师,我还有发现!”他们的高涨的情绪深深感染了我,我忽然明白,只有与生活紧密联系的语文课,才是孩子们喜欢的语文课,而有了孩子们的喜爱就意味着获得了成功的一半。

春之歌教学反思5

在教学《树之歌》第一课时的时候,我以朗读诗歌,识字教学为主,同时带着孩子们认识不同树木的形态。树木在大自然中随处可见,贴近孩子们的生活实际,孩子们在羽西的时候就对文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的学生甚至会主动找我,向我询问这些书的生长特点。这样也为第二课时的教学,了解各类树木的特点作了一个比较好的铺垫。

在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也基本将课堂交给了孩子们,让他们自己找出各类树木的特点,同时让他们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合作学习,说一说,抓住文本的关键字词。另外,在第一课时教学结束后,我趁热打铁,引导孩子们去大自然中找一找相关树木,收集一些这类树木的叶子,可以带来课堂上交流分享。孩子们在完成此项学习任务时相当的积极,收集了不少落叶。有的孩子甚至将这些落叶做成了精美的书签。他们将树叶贴在竹板上,塑封起来,相当心灵手巧。

这场交流会上,让我影响最深的是一位女生,她收集了一些银杏叶,在展示的过程中,她发现这片银杏叶以绿色为主,黄色为边缘。她说:“我看到了季节的变化,由盛夏转变为初秋。”她有着火眼金睛,善于发现,敢于表达。这么一片小小的树叶,孩子看到的季节的更替,其他孩子听了她的介绍,个个佩服不已。

最后,既然是歌,也要将它读美,在熟读的基础上,掌握韵律美。文本中“壮,掌,装,方,疆,香”等字都是韵母ang。让孩子体会读一读。另外,关注课后习题,理解“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等三句话的意思,让学生自己猜一猜,我再来总结,让学生理解树木的生长规律,了解“树”与“人”的联系。

春之歌教学反思6

本次我开课的内容为《春之歌》。这首被冠以“春之歌”标题的无词歌具有流水般轻柔的浪漫旋律,是门德尔松《无词歌》中最脍炙人口的一首,描绘了春天来临,大地苏醒,春意盎然的美景。本节课我以“春天”为背景,以“森林音乐会”的形式,通过节奏训练、乐谱视唱、实践拉奏等教学环节,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中准确、生动地拉奏歌曲,且引导他们加深对乐曲的认识,并且让他们感受到春天的美好。

根据学生的学习层次及心理特点我设置了如下三个教学目标:指导学生学习拉奏乐曲《春之歌》,掌握附点节奏以及装饰音的拉奏,并基本完成第1——2部分;通过听赏、模拉、练习等方式,调动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让学生进行体验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节奏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学习乐曲《春之歌》,从中感受到音乐带给他们的快乐,感受春天的美好。

我的教学过程分为导入,新授及拓展三个部分。在导入部分我通过图片、音乐渲染出春天的情境,让学生初步感受春天的气息。在新授部分我分为乐曲欣赏、节奏训练、视唱乐谱、实践拉奏这几个环节。以水果题的形式来进行新授,我觉得能使原本枯燥的学习变得丰富有趣,并且通过解答一个个问题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实践拉奏环节,我通过整体示范、空弦练习、分句教学来逐步进行拉奏训练,并把个别指导与集体教学相结合。但在这一环节整个教学气氛显得很沉闷,并且由于对学生的接受能力估算失误,使得教学目标并没有很好地完成。最后的拓展环节也显得非常得突兀,环节设计得不自然。这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也是我需要进行思考改进的地方。

整个教学活动总体来说,还有很多的不足,比如在语言组织能力方面还有所欠缺,在一些教学环节上应该更加完善一点,更加深挖一点,在实践拉奏的环节上应通过更好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课堂气氛。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要多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多进行教学反思,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春之歌教学反思7

提倡学科综合,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种基本理念。基础音乐教育以审美教育为主旨,它不是简单的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一种情感交流活动。音乐欣赏在音乐教学内容中占很大的比例。在音乐欣赏中倡导“综合”的理念不仅有益于改变人格的片面化生成而向人格的完整化和谐发展,还能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丰富课堂形式,使音乐课堂变得有声有色,提高中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更能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质。

《春之歌》选自苏教版音乐课本第九册。在本课教学中我注意了学科综合,而且在教学中以“春”为主线,让学生通过诵读诗歌、唱歌曲、听音乐、看画面等综合活动,多方位地来感受和体验春之美,进而进行有关春的音乐创作来表现和创造春之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本课教学中,我由欣赏春天的图片、吟诵有关春天的诗歌入手,用课件播放了表现春天的绘画作品,在欣赏图片时播放《春之歌》作为背景音乐,优美的音乐配上唯美的画面,使学生感受到春之美,达到视觉与听觉的双重享受。在欣赏了春天的自然美景后,学生吟诵了有关春天的诗歌。接着,我们重点赏析了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的《春之歌》,分析了歌曲的各个主题,探讨了音乐的要素,聆听了不同乐器演奏的《春之歌》,来帮助学生感受音乐所表达的情感、感受这首作品的音乐特色。最后鼓励学生用各种形式表现春天,创作“我的春天”。

总之,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积极融入了相关学科,综合了美术、舞蹈、诗歌等相关内容,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通过学科综合,让学生多元感受,其目的是让学生理解音乐的内涵,感受音乐所表达的情感与音乐的风格特色,体现了音乐人文学科的属性,加深了学生对春天的理解,也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音乐创造能力。

春之歌教学反思8

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领域的教学内容分散于各个年级,从最初的画图、列表到一一列举、倒推,到现在的替换,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版块的教学整体呈现了由直观到抽象、有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的渐变趋势。如何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领会替换的策略,初步学会运用策略分析数量关系、确定接替思路,并有效地解决问题,这都是我们要从认识与实践层面予以思考的。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以下几点:

1、感受策略的必要性,培养学生的策略意识。

课前我通过播放《曹冲称象》的动画故事让学生说说曹冲是用什么办法称出大象《然后指出:曹冲用相同重量的石头代替大象的重量,这就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替换,今天我们就利用这种办法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从而引出新课。生动有趣的动画场景加上耳熟能详的故事,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及进一步探索新知的欲望。并且通过故事让学生初步感知替换策略的必要性,以及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例1情境的出示,学生感受到新问题的复杂性,自觉产生了产生新的解题策略的意识为新知学习奠定基础。《数学课程标准》注重解决现实性问题,把数的运算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这与传统应用题教学相比,有了根本的改变。学生的应用意识表现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所以,在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时,首先要明确一个认识问题是:应该以培养学生的策略意识为主,而不是以引导学生掌握策略为主。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培养学生策略意识方面,而策略及其学习过程应成为发展学生策略意识的途径和载体,所以,只有在具体的认识和使用策略的过程中,学生的策略意识才能得到培养和强化。

2、引导学生经历策略形成的完整过程。

《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这一课,主要是让学生经历3个层次:体会为什么要替换《掌握怎样替换《理解换了之后怎么样《。例1主要让学生产生替换的需求,并探索替换的方法;通过倍数关系的练习让学生掌握替换的方法,并通过曹冲称象进一步理解替换的相等关系,差数关系的练习使学生再次积累用相等关系进行替换的经验,以及理解替换后数量关系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这也是这节课的教学难点。整节课,并不在乎学生能否独立运用策略解决多少个实际问题,而是要学生体验每一策略的形成过程。所以,在这节课上我注重让学生说想法,说替换的过程。

3、巧创练习,优化策略。

本节课教材只安排三道题,例1替换的两个量是倍数关系,练一练替换的两个量是相差关系,练习17第一题。为了体现练习的强度与坡度,我将例1进行了改动,这道题旨是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发现选择把大杯替换成小杯解题会更容易,从而让学生明白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我们一般要灵活的选择简洁、容易的方法,以达到策略的优化。

4、多种策略,综合运用。

课标指出:努力使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画图把替换的过程表示出来。并且在检验后我提出回顾一下,刚才这个问题有什么特点,我们是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的呢你觉得哪些步骤是解题关键《引导学生既感受到用替换的策略可以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又让学生感受到面对一个问题有时会有多种策略的综合运用。

通过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教学,使我更加明白了数学方法是数学的灵魂。数学的学习,对学生来说,能使其终身受用的,绝不仅仅是知识,数学思想方法获得是更重要的。

《春之歌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