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发言稿

时间:2024-07-13 20:24:55
博士发言稿

博士发言稿

在现在社会,在很多情况下我们需要用到发言稿,使用正确的写作思路书写发言稿会更加事半功倍。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好一份发言稿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博士发言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博士发言稿1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上午好!

我谨代表全校的博士生导师,祝贺各位同学进入博士生学习阶段,也很高兴借此机会,结合自己指导学生的实践谈谈体会,供大家参考。

第一,我建议同学们反省一下自己为什么要读博士

在我的学生中,读博士的动机是不尽相同的:有的同学为了拿一个学位以便在高校里谋一份稳定的教职;有的同学为了换专业,从冷门专业进入热门专业;有的同学本科硕士在普通高校,博士要上重点大学;有的同学是为了满足父母的愿望;有的同学目的不清,靠惯性进入博士阶段;还有一类同学,是因为喜欢从事科学研究而读博士的,这样的动机是最纯正的。

纯正的动机将为你克服读博之路上的困难提供不竭的动力,兴趣增长的地方,压力就会被化解,甚至别人眼中的种种艰辛,你会甘之如饴。反之,如果动机不那么单纯,就会学得比较累,遇到阻力容易苦闷彷徨。最初的动机只是你们进入博士阶段的一个机缘,只要慢慢地扑捉到研究的乐趣,就能够踏上正确的轨道。

第二,兴趣是可以培养的

兴趣是可以培养的吗?我的回答是非常肯定的。人们对自己能够深入其中的事物,对自己能做得比一般人好的事情都会发生兴趣。

我是搞计算机的,但我读本科的时候对计算机毫无兴趣,但作学生的本份驱使我必须把专业知识学好,两相矛盾,苦闷得很。责任心帮我撑过了缺乏兴趣的阶段,我的学习成绩还不错,同时我努力寻找培养兴趣的途径。那时学校无法提供足够的上机时间,我就向别人借了一台PC1500机,比计算器大不了多少,只能编写BASIC程序。我天天摆弄这台机器,不断试验,还在上面实现了“俄罗斯方块”游戏程序,从那时开始对计算机真正有了兴趣。

研究本身充满了乐趣,象猜谜一样提出你的见解,如果验证结果是对的,成就感会对你的辛苦做出最好的补偿。在学术圈发表你的成果,同行的赞赏和鼓励也会带给你欣喜。

除了研究本身的乐趣外,开学术会议的乐趣也是非常大的,会议往往在倚山傍海风景如画的地方举行,喝着咖啡,和慕名已久的学者们切磋一下学术是多么惬意的事情啊。

第三,创新是科研的灵魂

读博士需要针对某个人类不曾解决的具有充分挑战性的课题,调动你多年积累的各种知识与技能,独立提出创新性的理论或方法,并在完成课题的同时实现自身能力的全面飞跃。

创新是科研工作的灵魂!科学界没有“市级运动会”,“全国运动会”,只有“奥运会”。与硕士生相比,博士生的工作必须有较为突出的创新性。

创新的精要在于“情理之中,意料之外”。我的学生中有的缺乏创新能力,只能被固着在国外某个已经成熟的研究路线内,做一些改良和参数调节的工作,而无法跳出既有的框框,提出自己的方案。他们的想法在情理之中,也在意料之中,难以让人眼前一亮。或许是中学时代的应试教育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们的创新思维吧,我们的大学教育也受到钱学森先生的临终追问。

不过,创新能力也是可以培养的,人文、艺术对人的创造力培养有极大的帮助。爱因斯坦喜欢拉小提琴,钱学森在其夫人的钢琴声中可以找到科学的灵感,这都不是偶然的。科学发明与艺术有相通之处,比如都需要“求异”,而不是“求同”,需要“发散”,而不是“收敛”。

我的学生中创新能力较强的有两个人,一个偏人文,他曾是哈工大辩论队的第一辩手,有很强的语言天赋,博闻强识,幽默感强,没事儿就胡思乱想。另一个偏艺术,从小有多年的绘画经历,他的思维不受约束,略显偏执,但毕竟新奇。

科学思维与工程思维是不同的。我们学校工科氛围比较浓,工程任务比较重,同学们尤其需要注意从工程实践中提炼科学问题,用新的理论和方法去解决,而不满足于用现有的工程方法达到目的。

最后,我想说,哈工大“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校训是我们的立身之本,值得每一位同学牢牢记住,细细体会。哈工大人不是坐而论道的白面书生,而是实干力行的国家栋梁。哈工大没有未名湖的灵秀,没有西湖的温婉,却有江的澎湃,雪的洁白,松的伟岸,风的刚劲。愿各位同学在哈工大的怀抱里顺利地成长,愿我们如期相聚在你们的毕业典礼上,共同品尝丰收的喜悦。

博士发言稿2

尊敬的领导、来宾,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我是厦门大学xx学院系XX届博士毕业生。非常荣幸能够作为XX届毕业生代表在此发言,请允许我代表学部的全体毕业生向亲爱的母校致以崇高的敬意,向辛勤培育我们的老师以及家长表示由衷的感谢!

身为厦大人,我们是幸福的。本科四年,硕博五年,我在厦大度过了最美好的时光。最美丽的校园、最具魅力的老师们、最可爱的同学们,定格为此刻的记忆,一笔一划镌刻在心中,成为永恒的纪念与财富。凌晨,南普陀寺的钟声还声声在耳;清早,芙蓉湖畔结伴读书的画面还历历在目;夕阳西下,上弦场上,挥汗踢球、轻松漫步、依山看海的种种也犹在昨日。美丽的母校依然美丽,而我们,在各自的三年、四年、七年、九年,亦或十年里,悄然成长。

身为厦大人,我们是富足的。从九年前的集美中学到现在的厦门大学,陈嘉庚先生的精神,始终照耀着我的求学生涯。九年里,每当我漫步校园,身边的一砖一瓦无不镌刻着创校先贤们的痕迹:嘉庚先生的民族大义,倾资办学;罗扬才烈士的革命精神,奋不顾身;萨本栋校长的迁学闽西,自强不息;王亚南校长、陈景润教授的刻苦钻研,科学至上,无不让我身怀感慨。

九年里我见证了母校的点滴变化:从“421”住宿环境到免费米饭,我们的学习没有了后顾之忧;从湖畔咖啡到校长早餐有约活动,我们更广泛地参与学校事务的决策;从优博培育工程到国际交换生项目,我们以更积极的姿态迈向世界。有此历史,有此文化,有此校园,我们厦大人青春与幸福同行。

身为厦大人,我们是广博的。我们的厦大是一所校门向大海敞开的大学。她用海纳百川的胸襟包容、尊重每个学生,让每个独立的存在都具有无可取代的价值;她用春暖花开的气度培育、锻造每位青年,让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独立的空间、绝对的人格;她用感恩、责任、奉献的情怀熏陶、感染每名学子,让每一个充满个性的灵魂同时具备深深的社会责任感,肩负起时代使命。宽容与大爱,是我们厦大的品格,更是我们厦大人永远的精神品质。

身为厦大人,我们是幸运的。我们专业的老师们,以他们严谨的治学态度、前沿创新的学术思想、开拓进取的科研精神,引领我们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大步向前。仍记得,在博士论文完成之际,正值厦大90周年校庆,我的导师百忙之中仍为我三易初稿,细致到甚至是对“方面”与“部分”这两个概念的区分。那本先生在旅途的车上用铅 ……此处隐藏7930个字……不了那绚烂至极的凤凰花,忘不了那沁心幽远的芙蓉湖,更忘不了行走在树下、湖畔的身影。这其中,有你也有我。我们或在忙碌紧张地准备着实验,或在进进出出翻阅着资料,或在实验室、食堂和宿舍之间来回穿梭……我们流过眼泪,却伴着欢笑,我们踏过荆棘,也收获硕果。老师们的谆谆教诲、同学间的无私帮助,让我们在“自强不息,止于至善”校训的浸润下不断成长。

在厦大的六年,作为一名理科生,我亲身感受到了厦大自然科学的发展与壮大,见证了本部楼群的焕然一新,我们的实验设备越来越先进,我们的学习环境越来越优越。从最初院系之间的各自为政到现今大学部的形成,从最初南方之强的地位到现今向世界知名研究型大学迈进的目标。我们欣喜不已,我们责任在肩。

自然科学贵在探索,但我们从未止步于探索。芙蓉湖畔我们悉心聆听大师的谆谆教导,白城边上我们共同探讨自然科学的奥妙。我们注重理论探索,我们也注重实际应用;我们关心实验结果,我们更关心地球和生命。

自然科学重在踏实,但我们从未囿于象牙塔的围墙。从微小的粒子到浩瀚的宇宙,都是我们研究的对象;从实验室到大洋科考船,都能看到我们的身影。学校、学院举办的各类区域性、国际性的学术会议和论坛不仅极大地开阔了我们的视野,更为我们提供了宽广的交流平台。

如今,走在凤凰花开的路口,心中的激动和感慨无法言表。感谢母校,是您教会了我们在以后的工作道路上要继续“自强不息,止于至善”;感谢学部和学院,是您让我们切身体会到了自然科学的无限魅力。感谢敬爱的师长,您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前沿的学术思想、进取的科研精神,引领着我们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大步前行。学术上,您是不厌其烦为我们答疑解惑的良师;生活中,您更是诲人不倦帮我们排忧解难的益友。

带着渐行渐远的记忆,拎着装满知识的行囊,我即将离开美丽的校园,走向社会,奔向明天。我想,我们不会忘记刻骨铭心的同窗友情,不会虚度光彩绚丽的青春年华,不会放弃坚定拥有的信念理想,不会辜负老师家人的殷切期望。

借此机会,请允许我用三个词描绘我们此刻的心情:感恩、启航和祝福。

首先是感恩,厦大曾经是我梦寐以求的地方,现在是我梦想成真的摇篮。感谢厦大,感谢厦大的老师和同学,感谢我们的父母、亲人和所有关心我们的人们,是你们的共同培养和教导才让我们得以展翅飞翔。

然后是启航,临近毕业的我们身处不一样的平台,心怀更伟大的理想,厦大是我们人生之梦重新开始的地方,我们要牢牢抓住梦的翅膀,奋然前行,乘风破浪。

最后是祝福,衷心祝愿我们的母校硕果累累,再书华章!祝福我们的恩师身体健康,桃李满疆!祝福同学们前程似锦,事业有成!

谢谢大家!

博士发言稿10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毕业生同伴们:

大家下午好!

我是有机化学专业博士毕业生毛学圃,能够代表20xx级博士毕业生发言,我倍感荣幸!正如化学院历届毕业生一样,20xx级博士生这个集体也是一个藏龙卧虎、人才辈出的团队。我们中有白手起家,创立年销售额达1亿多人民币的企业的成功企业家;也有在科研机构担任要职,颇有成就的科技工作者;更有刻苦钻研,科研成果突出的应届毕业生。他们每个人都在各自的领域做出了出色的工作。所以代表他们在这具有纪念意义的时刻,站在这光荣的讲台上发言,我内心倍感诚惶诚恐,但是我确信,我们对母校的感情是相同的。

1997年9月1日,一个懵懵懂懂的中学毕业生背着厚重的行囊闯进这美丽的康乐园时,他带着羞涩的表情和好奇的双眼审视着这里的一草一木;而九年后的今天,当他要重新收拾行囊,走出这个校园时,当初的青涩男孩,而今眼中已充满了自信。这个人就是我。九年的时间相对于我们化学院八十多年的历史而言,是很短暂的,但是这短暂的时间却改变了我,使得我更加成熟而又自信。

在这九年的时间里,我第一次体会了拿奖学金的乐趣;第一次体会了六级不过的痛苦;第一次知道开卷考试也不一定能够及格;第一次在深夜两点得知自己以60.5的低分通过六级考试可以保研后的那种狂喜,第一次体会了科研工作的艰辛;第一次被导师面对面的严厉批评,第一次在国外期刊上发表论文,第一次投出自己的求职简历。我记得我们化学系的同学无数次在力学系通宵备考的身影;我记得有机课上,黑板上写得满满的反应方程式;我记得数学考试前看着六七年前师兄师姐的试卷;我记得专业英语课上在康老师的不可改变的语气中,大家不情愿地拿出练习本默写单词的情景;我记得晚上10点多经过丰盛堂一楼时,院长办公室里那明亮的灯光;我记得在实验室芬芳的溶剂香中,大家看着硅胶柱中的溶剂一滴一滴地下落;当然我还记得春晖园饭堂的青菜里可爱的菜青虫、康乐园里可恶的盗车贼和恐怖的鬼故事,我还记得第一次和女朋友手牵手走在林荫道上的感觉。

我们中大化学院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具有光荣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而在这九年的时间里,我更是见证了我们学院各项事业迅猛地飞跃,拥有了崭新的教学科研大楼、拥有了设施完备的试验中心、拥有了资源丰富的图书馆、拥有了众多德高望重的著名教授、拥有了学术成就斐然的青年学者和拥有了足以傲世群雄的学术成果。长足的发展为我们建立了强大的学术声望,而良好的学术氛围又吸引了一批批优秀学子,在这样一个集体里,我们聆听着前辈导师的殷殷教诲,感受着同辈学子之间的良性竞争。不知不觉间,眼界得到了开阔,能力得到了提高。在中大化学院九年的学习生活,我收获了我的学士和博士学位,也收获了我的爱情,这里发生过的一切,都将永远深深的留在我的脑海里,而她未来的发展,又将紧紧的牵连着我的心。饮水思源,这里就是我们的源,我们的根,无论走到哪里,从事什么工作,我们都可以骄傲的说,我们是中大化学人。我们会用心去感受我们学院的进步和发展,用行动去回报学院和老师对我们的栽培。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而明天我们将要奔赴祖国的各个地方、各条战线。明年这个时候新的面孔将会站在这个讲台上,重复着自己对母校的回忆和对导师的诚挚谢意。“长江后浪推前浪”,这就是历史的规律,人生的规律。或许我们正在结束人生这本书的一章,但是新的一章正在开始:建筑在前面一章之上但又为将来的章节打下基础的一章。拥抱新的挑战,在挑战中学习,飞翔到新的高度。如果我们这么做了,我们只会提升我们的人生,以及提升我们周围的人们的人生。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将继续在个人的和专业的层次上取得成功。在这一人生经验中我要取得和带走的是这个了解和信念:任何事都是可能的,只要你愿意投入你的时间和努力去工作。

虽然我们即将毕业,我知道我们还会回到这个校园。她保存着我的珍贵的回忆,这里有着我们的极好的朋友们—我要终生与之为友的朋友们。中大化学院给了我们这么多,我们一定要回报她-我的母校。

此时此刻,我想套用已经被千百个人说了千百遍的话来表达我临别的心情,今天我们以中山大学化学院为荣,明天中山大学化学院必将以我们为荣!

最后再一次对母校的栽培表示诚挚的感谢。并祝中山大学化学院各项事业蒸蒸日上,祝我们的导师工作顺利,身体健康!祝我的毕业生同伴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一帆风顺。谢谢大家!

《博士发言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